首页 资讯 正文

自然小课堂开讲!人类如何读懂大自然的“摩斯密码”?

体育正文 197 0

自然小课堂开讲!人类如何读懂大自然的“摩斯密码”?

自然小课堂开讲!人类如何读懂大自然的“摩斯密码”?

春燕衔泥,夏蝉鸣柳,秋收稻浪,冬藏万物(wànwù)。四季流转,大自然(zìrán)早已用自然之笔写下最生动的“时间表”!而聪明的中国人早在千年前就破译了这套(zhètào)“自然密码”:通过观察花鸟虫鱼的繁衍生息、山川草木的自然变化,精准把握天时规律,安排农耕生活。今天,自然小课堂就给你讲讲(jiǎngjiǎng)物候与(yǔ)气象的奇妙联动,带你看看大自然如何用“无声语言”指导人类(rénlèi)生存。

第一(dìyī)讲:植物会“说话”!

要想知道植物为何会“说话”,就要先了解(liǎojiě)一个概念——物候。

植物的发芽、开花(kāihuā)、结果(jiéguǒ)、落叶,动物的迁徙、繁殖、蛰伏等,这些随时令而变的生命节奏,被称为“物候”。可以说,每一株植物都是大自然(dàzìrán)的“日记本”!

而现在,植物界正上演“抢跑”大戏!武汉大学的(de)樱花观测记录始于1947年,这份珍贵的“花期档案”揭示:相比20世纪60年代,樱花始花期已明显(míngxiǎn)提前,21世纪以来更是(gèngshì)稳定在3月(yuè)上旬。2004年与2021年,2月气温突破历年新高,这让樱花在2月就(jiù)提前绽放!而在“中国雪梨之乡”的河北赵县,今年梨树现蕾也比去年提前了5天,而背后推手正是偏高的气温和充沛(chōngpèi)的日照。
赵县梨花(líhuā) 图片来源:赵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
为什么我们要盯紧(dīngjǐn)一朵花? 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谭静点破:“物候是(shì)动植物对气象环境的‘自然反应’,是认识气候变化的活窗口(chuāngkǒu)。”河北省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雷庆更补充:“植物物候期(发芽、开花、结果(jiéguǒ)……)是花期(huāqī)预报的重要基础,做好物候观测,对城市绿化、新品种引进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有很大意义。
现如今(xiànrújīn),花期预报已成市民赏花、果农春管的“标配”。
冷知识:农谚云:“枣发芽,种棉花”,枣树发芽时的(de)(de)地温刚好适合种棉花,先人的农谚原来是藏着科学道理的!

第二讲(jiǎng):动物的"生存闹钟"被谁调快了?

对于动物来说(láishuō),迁徙、始鸣、终鸣、冬眠、繁殖(fánzhí)等是其物候的主要表现。

当气候变暖,动物们的“生存日历”也被迫改变(gǎibiàn)。

海龟的(de)性别危机:每年(měinián)4月底至5月,土耳其里维埃拉都会(huì)迎来数百只来自地中海的蠵龟。它们将一年一度的产卵栖息地选定(xuǎndìng)于此。有趣的是,它们后代(hòudài)的性别取决于温度!蠵龟妈妈为了让宝宝男女平衡,近年来,提前回巢下蛋——因为温度越高,小海龟越容易变成 “姑娘”,再不调整,蠵龟家族就要变成“女儿国”啦!

孵化中的蠵龟 图片来源:新浪网(xīnlàngwǎng)

鸟儿的“光周期焦虑”:四声杜鹃的迁徙与其前期日照时数存在显著关联。当每年7月日照时数处于年度(niándù)高位时,四声杜鹃就开始(kāishǐ)发慌:“不好,繁殖期要结束了!”赶紧提前(tíqián)收拾行李准备搬家。

蝴蝶的(de)种群事件每年,帝王蝶都会飞往墨西哥中部的特定森林越冬。通过研究它的寄主植物——乳草的物候变化,发现帝王蝶成年期跟着植物花期一起延长,结果被天敌多盯了(le)好久(hǎojiǔ),实惨!

“帝王蝶”是北美最(zuì)常见的蝴蝶之一(zhīyī),也是地球上唯一的迁徙性蝴蝶。图片来源:今日头条

小知识:研究(yánjiū)动物的(de)物候现象有助于理解物种分布规律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。目前,青岛、昆明等地开展(kāizhǎn)红嘴鸥等候鸟的物候观测,为保护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、研究气候变化对候鸟迁徙的影响、提高生态旅游水平提供科学技术支撑。

第三课:老祖宗的“种地秘籍”,藏在虫鸣(chóngmíng)与冰融里!

中国农耕文明深谙物候之道。古代人民可没有天气预报(tiānqìyùbào),那靠什么种地?答案是:向大自然(dàzìrán) “抄作业”!
我国(wǒguó)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《夏小正》用“启蛰,雁北乡”指导春耕翻耕,《诗经》以“五月鸣(míng)蜩”串联农时。农谚更是(gèngshì)智慧的结晶:“榆钱黄,种谷忙”、“柳毛开花,点豆种瓜(zhǒngguā)”……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,大量有关物候的农谚,既通俗易懂,又极具指导价值。
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工程师郑诗然解释(jiěshì):“在一些地区,野菊花盛放是(shì)冬小麦(dōngxiǎomài)播种的信号,枣树发芽(fāyá)则对应棉花播种期,形成‘枣发芽,种棉花’的农谚。”物候,是接地气的“农耕时间表”,研究作物物候期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。

新挑战:气候变化带来的(de)(de)极端天气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周期,农民伯伯很可能要根据气温变化,挑选新的作物品种。

第四课:草语蛙鸣也能(néng)被"翻译"?

植物分布范围广,动物活泼好动,如何对(duì)它们进行物候观测?现代“物候哨兵”上岗(shànggǎng)!

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建立的(de)物候自动观测系统利用(lìyòng)11种传感器,基于一系列技术(此处略去1000字)进行(jìnxíng)客观、自动、高频次、定量化(dìngliànghuà)观测。该系统目前用于(yòngyú)农作物、木本植物、草本植物、候鸟、昆虫、两栖动物的物候观测,已成为24小时在线的“物候哨兵”。

物候观测系统(xìtǒng) 图片来源: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

更酷的是用声音识别(shíbié)技术监测(jiāncè)动物物候。布置在野外的声音传感器,结合深度学习算法,能自动识别(zìdòngshíbié)蛙鸣、布谷鸟(bùgǔniǎo)叫等关键物候声音的首鸣与终鸣日期。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吴东丽介绍:“系统已能识别16种国家重点监测物候指示(zhǐshì)物种和484种常见鸟类(准确率分别达到80%和60%)。”

趣味对比:古代靠人工蹲守观察(guānchá),现在用延时摄影、传感设备,分分钟算出动植物的(de)“生长进度条”,科技让物候观测也能"开外挂"!

课堂总结:从刀耕火种到智能监测,人类从未停止倾听自然的声音。物候不仅是(shì)生态变化的“晴雨表”,更是人类理解自然、适应未来的关键密钥。下次(xiàcì)看到樱花盛开、听到蝉(chán)蛙鸣叫,不妨想想:这可能是大自然在悄悄向(xiàng)你传递季节的"密语"哦!

互动话题:你家(nǐjiā)附近有什么(shénme)特别的"物候信号"?评论区分享你的"自然小发现"吧!

《中国气象报》5月27日四版(sìbǎn)

中国(zhōngguó)气象报社 出品

作者:唐淼 王婉 张宏伟 刘丹 黄诗棋(huángshīqí) 邓天宏 陈争

专家顾问:中国气象局(zhōngguóqìxiàngjú)气象探测中心系统室副(fù)主任、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 吴东丽
河北省石家庄市生态与(yǔ)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雷庆更
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 谭静
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 郑诗然
云南省昆明市农业(nóngyè)气象试验站副高级工程师 杨柯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(biānhào):10120240019

自然小课堂开讲!人类如何读懂大自然的“摩斯密码”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